海峡两岸易学学者会通思想 献策《周易》学术发展 热文
【资料图】
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4月22日在山东济南开幕。 梁犇 摄中新网山东新闻4月23日电 (李明芮 孙婷婷)第十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正在山东济南举行,会议期间举办多场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记者穿梭多场小组讨论发现,两岸专家学者围绕“易道生生 大道和合”的主题,会通易学思想,从易学史研究、周易与哲学研究、周易与文化研究等角度,为两岸易学发展建言献策。
“在新形势下,易学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易经》学术资源。《易经》相关藏书众多是山东大学的优势,在开展易学研究时可以充分利用。”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龚鹏程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专家学者还需重视易学的学脉断层问题。“大陆学者与台湾学者对彼此的研究不够熟知,共同治学尤为重要。另外,我们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面向社会普及易学知识,澄清错误观点。”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福万开宗明义地指出,现当代易学发展处在“大易文化”研究时代,正迎来重大而难得的机遇。他表示,自互联网和新媒体出现以来,易学研究已经不再是专家学者们在“象牙塔”内的事。现代信息技术为易学专家和易学爱好者在易学文献查阅与传播、易友间文学与辩难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时下易学的大繁荣。
“理学奠基人张载所标举的‘横渠四句’,深化了易学的‘三才’之道,典型体现了理学语境下士人的生命主体意识自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从“横渠四句”出发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表示,“横渠四句”的精神经过一番创造性转化后,将在处理天人关系、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黎星探讨了易学与天文学的关联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理路和方法。他认为,易学与天文学的研究,性质上更多是学术史、文化史的探究和辨析。新时代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融通运用相关学科及旁涉领域的新成果,同时吸收借鉴传统研究范式中的某种纵贯性、综合性的形式,整合前贤今彦所积累下来的成果,考镜源流,辩章学术,进而刮垢磨光、正本清源。
“陈琛易学渊源于程朱、蔡清,且对两位大家的思想理解甚深。”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兼儒学研究中心主任杨自平通过视频发言介绍了明代易学家陈琛的学说。她认为,陈琛用简明的道理推断诠释《易》中的理念,避免了过度发挥,同时阐释了经传所蕴含的人事之理。
“《周易古筮考》从侧面推进了我们对易学逻辑理论的认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吴克峰指出,《周易古筮考》提出的古筮法的考证,对梳理与深刻认识中国古代逻辑乃至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余治平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早期中国的“神道设教”。他认为,原始宗教大多起源于对天神、地神、鬼魂的虔诚祭祀。商周至春秋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从巫到礼、从神文到人文的转折,奠定了此后2500多年中国文化发展和演绎的基本方向。
据了解,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系列交流活动创办于1993年。该研讨会建立了两岸易学界双向交流的固定机制,每两年一届,在两岸轮流举办,至今已有30年历史。(完)
标签:
为您推荐
-
人民网杭州9月17日电 (记者孙博洋)9月16日至17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在16日举行...
202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