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丨走过一甲子,援非医疗队架起中非友谊桥梁

2023-04-07 15:24:36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6日报道1963年4月6日,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派出的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自北京出发,辗转10天后抵达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伊达,开启了中国向以非洲为重点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卫生援助的历史篇章。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天使”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谱写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诗篇,架起穿越时空的中非友谊桥梁。

“医者没有国界,在哪儿都是救死扶伤”


(相关资料图)

位于阿尔及尔西南方向460公里的小城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据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赛伊达分队队长雷利荣介绍,沙尘暴来袭时,就算门窗紧闭,一夜过后屋内还是有一层沙尘,“沙尘能有几毫米厚,可以轻轻松松用手在上面写字”。

因日照极强,气候干旱,当地蔬菜品种稀少,医疗队员想自己种菜,必须经历“地狱难度”的考验,“发芽就要一两个月,刚长出来就被晒死了”。

像赛伊达这样艰苦的条件,在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各个驻地很常见。

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姆贝亚分队所在的姆贝亚地处边境,整个城市没有一家像样的超市,就连酱油都需要到距离800公里外的达累斯萨拉姆购买。位于半山腰上的一座民房就是中国医疗队的驻地,老鼠、跳蚤、蚊子出没,很多队员都被跳蚤咬伤,甚至有个别队员还感染了疟疾等疾病。

艰苦的条件从未让中国的医疗队员们退缩,从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奉献”就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

在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西迪布兹德分队所在医院,因为收入低、工作量太大,当地麻醉医生都跑掉了,中国医生彭夕华成了麻醉科唯一的医生,一个人干起了至少三个人的活:一周上班时长超过72小时,每天要在骨科、中心手术室和妇产科三个不同的手术区来回奔波,三个手术区都会“抢”彭夕华,有一天上午,她竟然接到了37个手术电话。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生仵民宪是河南省援非时间最长、参援国家最多的医疗队员。从2001年起,他先后奔赴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磨难,包括4次车祸、12次疟疾,甚至还有5次艾滋病毒的职业暴露。

“医者没有国界,在哪儿都是救死扶伤,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发挥我的专长,我觉得很有价值,也是我执着的理由。”仵民宪说。

“中国医生”成专业和可信任代名词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回来的。”曾三次援苏丹的西安市红会医院超声一室主任武翊纶,用一句当地谚语说起他对苏丹的深厚感情。包括他的姑父、姐姐、姐夫和他本人在内,武翊纶的大家族有4人、11次、累计21年接力援外,他本人则先后三次前往苏丹工作了6年。武翊纶说:“参加援外医疗队,既是家族的传承,也是自己的使命和义务。”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父子接力、夫妻共进、姐妹携手……将汗水挥洒在非洲大地上,甚至将生命留在这里。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累计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员24314人次。目前共有45支医疗队在非洲44国的100个工作点工作。

60年间,医疗队员们用大爱无疆、仁心仁术在非洲大地上树立起中国形象,“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年间,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其中大多数都在非洲。此外,援外医疗队员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与42国47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22国建立25个重点专科中心,填补数千项技术空白,培养医疗人员2万余人次,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在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说:纳米比亚人民从中国援纳医疗队的奉献中受益匪浅,医疗队技术精湛、敬业、勤奋,这是纳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展示,再次证明中国是纳米比亚的朋友……

中国援非医疗工作走过一甲子。60年间,许多中国援非医疗队员荣获受援国颁发的国家级勋章或荣誉证书:贝宁三级镀金骑士勋章、中非复兴二级荣誉勋章、赤道几内亚银质国家独立勋章、喀麦隆国家一级骑士勋章、毛里塔尼亚总统骑士勋章……

一枚枚勋章记录着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凝结着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援非医疗队员们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也是传递友谊的使者,他们在非洲大地上书写的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仍在继续。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快讯